陜西南窯遺址出土大量炭化植物遺存 印證東周時期黃河流域小麥東擴
中新網(wǎng)西安8月28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從以西北大學為第一單位發(fā)表的《陜西省涇陽縣南窯遺址出土植物遺存分析》獲悉,考古人員在陜西南窯遺址發(fā)現(xiàn)大量炭化植物遺存,印證了東周時期小麥在黃河流域存在向東擴張的趨勢,而秦人東進推動了小麥向東傳播。
南窯遺址位于陜西省涇陽縣,現(xiàn)存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較為豐富,包括新石器時代和東周時期的遺存。

考古人員在該遺址發(fā)現(xiàn)6036粒炭化植物遺存,包括粟、黍、普通小麥、大豆和大麻共5種農作物遺存,以及禾本科、豆科、莎草科等16種非農作物遺存。其中,出土數(shù)量最多的農作物遺存為粟,出土的非農作物遺存多數(shù)為雜草。
據(jù)介紹,南窯遺址仰韶晚期出土農作物僅粟、黍和大豆三類,其中,粟的比例占出土農作物的90.1%。南窯遺址東周時期依舊種植粟、黍,粟在農作物中的占比較仰韶晚期有所下降。此時小麥已經(jīng)替代黍,成為繼粟之后對南窯遺址居民生活起重要作用的農作物。

專家表示,經(jīng)過對炭化植物遺存的分析研究,仰韶晚期南窯遺址表現(xiàn)為典型的中國古代北方旱作農業(yè)模式。盡管比例較高的喜濕雜草暗示了當時當?shù)鼐邆浞N植稻的局部環(huán)境,但在動蕩的社會大背景下,當?shù)鼐用襁x擇種植風險更低的粟和黍,未發(fā)現(xiàn)稻的遺存。
東周時期,南窯遺址延續(xù)著仰韶晚期以來的旱作農業(yè)傳統(tǒng),并在此基礎上引進小麥和大麻以豐富作物選擇,印證了東周時期小麥在黃河流域存在向東擴張的趨勢。
專家表示,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秦人以戰(zhàn)爭的形式推動了小麥向東的傳播,提升了小麥在東周時期各地區(qū)農作物結構中的重要性,為此后“南稻北麥”種植格局的最終形成作出了貢獻。(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01日 18:18:34
- 2025年09月01日 17:56:01
- 2025年09月01日 09:41:35
- 2025年09月01日 09:07:10
- 2025年08月31日 21:09:22
- 2025年08月31日 13:54:22
- 2025年08月31日 12:00:13
- 2025年08月31日 07:10:29
- 2025年08月29日 16:26:44
- 2025年08月29日 09: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