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助力武漢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中新網(wǎng)武漢9月26日電 (記者 張芹)近年來,武漢市深入推進文化強市建設,豐富的文旅場景與創(chuàng)新體驗,讓這座兼具千年文脈、江湖秀色與科創(chuàng)活力的城市,持續(xù)位列全國十大熱門旅游目的地。
活化千年文脈 打造文旅地標
始建于三國時期的武漢黃鶴樓,被譽為“天下江山第一樓”。近日,記者登臨黃鶴樓,憑欄遠眺,武漢三鎮(zhèn)風景如畫。主樓之下,《鳳舞九天》《清風弄墨》等八大戶外實景演出圍繞公園動線鋪展開來。
武漢文旅集團黃鶴樓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黃鶴樓是荊楚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舞蹈、音樂、互動演藝等形式,希望把楚風、唐韻、家國情懷等文化內(nèi)核“活化”,讓千年名樓的故事鮮活觸達人心。

從“夜上黃鶴樓”的光影演繹,到詩詞大賽等城市主場活動的舉辦,再到文化展示館開館,黃鶴樓從單一觀光地,變身可游可玩可感的文化綜合體,吸引全球游客慕名而來。今年上半年,黃鶴樓接待游客達215.35萬人次。
正在參加海外華文媒體武漢行的美國《華興報》社長程汝釗稱,時隔多年再訪黃鶴樓,景區(qū)附屬建筑、展覽陳設更豐富,讓游客更清晰了解其“前世今生”。
長江之畔、龜山腳下的古琴臺,是為紀念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而建,如今是武漢“知音文化”核心承載地。以“一山、一湖、一園、一閣”為載體建設的“知音文化旅游區(qū)”,正被打造成國際“知音會客廳”。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姚偉鈞認為,深入挖掘知音文化的價值,既能為文化旅游注入獨特精神內(nèi)核,更能讓“重友情、講誠信、守承諾”的知音精神跨越國界,成為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的窗口。
依托生態(tài)稟賦 擦亮文旅名片
地處長江與漢江交匯處的武漢,擁有“一城秀水半城山”的自然稟賦。璀璨燈火下的長江與沿岸建筑,構成流動與靜止交織、古典與現(xiàn)代碰撞的城市夜景。
近年來,武漢“兩江四岸”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核心區(qū)加速建設,以長江為軸的山水人文游持續(xù)升級。從“知音號”漂移式體驗劇、到11艘以地域特色命名的游船,再到百里長江生態(tài)廊道建設,既守住生態(tài)本底,又打造多元文旅場景。

33平方公里的東湖,是楚文化載體、都市生態(tài)綠心,更是武漢文旅“金名片”。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文旅賦能,東湖風景區(qū)讓靜態(tài)山水變成可體驗的文化場域,水質常年保持Ⅲ類,105公里環(huán)湖綠道被聯(lián)合國人居署列為“改善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示范項目”。2024年,東湖接待游客突破2500萬人次。
“周末來綠道騎行,比在健身房鍛煉舒服?!笔忻駝⒓握f。如今的東湖,可環(huán)湖慢騎、聽露天音樂會、追凌波門晚霞,詩意慢生活成武漢民眾日常。
如果說“相約春天賞櫻花”是武漢與世界的浪漫約定,那夏日看荷、秋日品桂、冬日觀梅則是這座城市四季不歇的文旅邀請函。2012年,武漢出臺賞花游規(guī)劃,如今“濕地花城”美名在外,超千座城市公園串聯(lián)四季景致,融合生態(tài)休閑與文化體驗。
借力科創(chuàng)勢能 煥新文旅體驗
武漢入境旅游市場持續(xù)火爆?!肮夤裙庾犹枴笨哲壜糜尉€、無人駕駛汽車等“未來感”場景,頻獲外國游客點贊。
“坐空軌像走進科幻電影!”柬埔寨《柬華日報》副總編杜冰玉透過空軌車窗,看到沿途高新技術企業(yè)與公園、濕地構成的流動風景線不禁贊嘆。

如今,“賽博武漢”正解鎖多元文旅新場景:街頭無人駕駛車輛提供“未來出行”便捷;博物館VR互動項目打破時空邊界,構建“沉浸式參與”體驗;景區(qū)AI智能機器人提供講解、導覽與問答服務;長江低空游覽航線20分鐘盡收兩江四岸風光……
今年5月,武漢召開全市文化旅游發(fā)展大會,明確提出“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加快把文化旅游業(yè)培育為支柱產(chǎn)業(yè)”的目標,著力構建文旅融合發(fā)展新格局。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旅游研究院院長鄧愛民認為,武漢擁有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蘊、濱江濱湖的生態(tài)景觀以及強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實力,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武漢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競爭力。(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26日 14:06:02
- 2025年09月26日 13:57:29
- 2025年09月26日 12:59:51
- 2025年09月26日 12:08:18
- 2025年09月26日 11:38:52
- 2025年09月26日 11:33:06
- 2025年09月26日 10:39:16
- 2025年09月26日 10:19:21
- 2025年09月26日 10:02:46
- 2025年09月26日 09: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