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北京文化論壇|傅萌:科技如何為文物插上“翅膀”?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題:科技如何為文物插上“翅膀”?
——專訪首都博物館保護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傅萌
中新社記者 徐婧

位于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的文物保護中心展示項目日前對公眾開放。從博物館展廳到文物修復室,多學科融合在文物保護中如何體現(xiàn)?科技如何賦能古老文物,為文化傳播插上“翅膀”?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發(fā)展”為年度主題的2025北京文化論壇召開之際,首都博物館保護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傅萌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該館如何踐行文化和科技融合發(fā)展。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首都博物館(下稱“首博”)為什么要打造可視化文物保護中心?
傅萌:在博物館的展廳環(huán)境中,可能對文物造成影響的因素包括溫濕度、光照、空氣質量、生物及外力等,這些因素有的單獨作用,更多的是相互影響、綜合作用到文物本體,引發(fā)病害產生和侵蝕。
因此,博物館要為文物提供穩(wěn)定、潔凈的環(huán)境,盡力避免有害因素對文物產生侵擾,減緩文物材質的劣化速度,從而達到延長文物壽命和“治未病”的效果,這一過程被稱為展廳文物的預防性保護。
以首博和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正在開展的“太保墉燕”和“看·見殷商”兩個展覽為例,二者都是以青銅文物為主要展品的展覽,青銅器的無機材質相對穩(wěn)定,對它有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濕度和空氣質量——高濕度和空氣中的酸性物質可能引發(fā)有害銹,預防性保護工作主要針對這兩項來進行。
其中,濕度主要通過展廳、展柜的監(jiān)控設備來進行監(jiān)測和調控;空氣質量除了展廳常規(guī)對顆粒物、揮發(fā)性有機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進行監(jiān)測以外,還在布展期間撿取現(xiàn)場的裝飾材料進行采樣,送到具備中國計量認證資質的檢測中心檢測,加強環(huán)境質量的監(jiān)控。
相較青銅器這樣的無機質文物,紙張、紡織品等有機質文物對環(huán)境的要求更為嚴格。除溫濕度和空氣質量,紫外線及光照外,生物病害如霉菌產生的酸性物質等也會對它們的體質產生影響,這時就需要“文物醫(yī)生”為其“治未病”。
對文物保護中心進行展示,就是將博物館的幕后工作搬到“臺前”。平日的工作中,我們經常收到觀眾的各類疑問,例如為什么展廳的溫度較低、燈光較暗等。展出項目通過文物修復室開放展示、多媒體播放、現(xiàn)場專業(yè)講解等多種呈現(xiàn)手段,講述博物館幕后的故事,以此進一步提升吸引力,增強公眾對文保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中新社記者:在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中,傳統(tǒng)技藝與現(xiàn)代科技如何發(fā)揮各自專長?
傅萌:傳統(tǒng)與科技結合一直是首博文物保護工作的特色。在首博保護部,既有青銅、陶瓷、書畫、紡織品等文物的傳統(tǒng)修復組,也有理化實驗室、生物實驗室和預防性保護工作組,各組同事合作完成保護項目和科研課題。
文物傳統(tǒng)修復最初為保障金石、書畫等收藏鑒賞活動進行,經過從古至今的技藝傳承,證實安全有效。首博的傳統(tǒng)修復組是文物最親密的接觸者,他們熟知文物的“病痛”和需求,能將文物的訴求傳達給科研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
簡單說,科技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作用可分為優(yōu)化與拓展。優(yōu)化,即對傳統(tǒng)技術、材料進行篩選、提煉、歸納等,研究總結出傳統(tǒng)技藝的有效部分,并盡力將其數(shù)據(jù)化、標準化,使之可以傳播傳承;拓展,則是用科技來化解傳統(tǒng)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在文物的檢測分析中,借助儀器設備對文物的形貌、成分、病害等進行檢測,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望聞問切”檢查不到的內容。具體到技術上,超聲技術、激光技術可以解決傳統(tǒng)技術難以解決的文物清洗問題;數(shù)字技術為陶瓷、金屬文物的補配修復提供了多一種可選方法——3D打印。

中新社記者:文保工作被公眾近距離看見有何意義?
傅萌:近年來,首博在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展會進行文物保護和傳統(tǒng)工藝的展示,在微信公眾號開設《文保觀察室》專欄,解釋博物館出于文物保護目的設置的參觀規(guī)則,講述展覽幕后的文保工作故事。
還有一些公眾科普項目在科研中應運而生。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地下一層的防震科普展,透過地面上的玻璃窗口,觀眾可以直觀看到博物館的防震措施。這個展覽源于首博與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開展的文物防震研究課題,在展廳將研究成果向公眾展示,讓觀眾了解博物館的保障工作。
這些工作被公眾看見,一方面讓感興趣的觀眾獲得學習機會;另一方面回應了觀眾對展廳規(guī)則的“吐槽”,有利于讓更多人理解文博工作。此外,一些互動性較強的項目受到少年兒童歡迎,讓文物保護在他們心中扎根,或許也正在培養(yǎng)未來的文博人。
中新社記者:文化和科技融合發(fā)展為博物館帶來哪些新可能?
傅萌:文明傳承與文化傳播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責。在這一過程中,科技為文物插上了“翅膀”,讓文化傳播得更加廣泛深入,傳承得更加長久。
去年以來,首博推出“中華文明起源”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兩大系列展覽。展廳內外,數(shù)字展柜、低反射玻璃的應用讓觀展體驗更舒適;數(shù)字人的講解、語音導覽以及“云展覽”、數(shù)字文物的傳播,讓線上線下的觀眾都能獲取到展覽信息……諸多的科技應用讓文物背后的古老文明以更加多樣的方式呈現(xiàn),并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當前,北京正在建設博物館之城。在我看來,觀眾的認同喜愛,與城市中充足的博物館數(shù)量、豐富的博物館種類同樣重要。我們希望以更接地氣、更具科技感的科普工作,讓中華文明薪火生生不息,照亮更多人。(完)
受訪者簡介:

傅萌,首都博物館保護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館藏文物防震與文物保護科普宣傳。

- 專題:2025北京文化論壇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9月25日 19:41:49
- 2025年09月25日 18:52:00
- 2025年09月25日 10:23:17
- 2025年09月24日 21:40:23
- 2025年09月24日 20:26:48
- 2025年09月24日 20:25:56
- 2025年09月24日 15:19:04
- 2025年09月23日 21:28:52
- 2025年09月23日 19:32:23
- 2025年09月23日 13:12:52